龜背竹,別名蓬萊蕉,龜背蕉,龜背芋,穿孔喜林芋,為天南星科龜背竹屬的多年生常綠草本觀葉植物。同屬植物有20多種。它原產于墨西哥熱帶森林中,原產地為半蔓型,莖粗壯,節(jié)多似竹。莖上著生長而下垂的褐色氣生根,可攀附它物生長。葉厚革質,互生,暗綠色或綠色;幼葉心臟形,沒有穿孔,長大后葉呈矩圓型,具有不規(guī)則羽狀深裂,自葉緣至葉脈附近孔裂,如龜甲圖案;葉柄長30~50厘米,深綠色;有葉痕,葉痕處有苞片,革質,黃白色?;钊绶鹧妫S色,果實可食用。在栽培中還有斑葉變種,綠色葉片帶有不規(guī)則的白斑,十分美麗。
龜背竹,我國引種栽培較為廣泛,美麗奇特多姿的龜背竹,是著名的室內盆栽觀葉植物,惹人喜愛。它具有夜間吸收二氧化碳的奇特本領,含有許多有機酸,這些有機酸能與夜間吸收的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,變成另一種有機酸保留下來。到白天,這種變化的有機酸又還原成原來的有機酸,而把二氧化碳分解出來,進行光合作用。所以,居家蒔養(yǎng)龜背竹有一定凈化空氣的作用。常用中小盆種植,置于室內客廳、臥室和書房,也可以大盆栽培,置于賓館、飯店、大廳及室內,或于花園的水池和大樹下,頗具熱帶風光。葉片還能作插花葉材。
龜背竹以耐陰而著稱,適用室內客廳,走道中擺設與點綴。南方多在院庭中,散植于公園池旁、溪溝、山石旁和石隙中。龜背竹葉片上的孔眼和缺刻,有虛有實,新奇有趣,氣生根懸掛于盆口,古樸雅致。
龜背竹常附生于高大榕樹上,它的羽狀平行葉脈清晰挺露,形似芭蕉,故叫“蓬萊蕉”。龜背竹在拉丁語中意為“綠野怪物”,開花非常奇特,如船底般的花苞,呈黃白色,花大如掌,內藏肉穗,能結果實,果實則為漿果。果實成熟后可用來做菜食,有甜味,香味像鳳梨或香蕉。但要注意果實未成熟不能吃,因為有較強的刺激性。在原產地居民稱這種果實為“神仙賜給的美果”。
龜背竹性喜溫暖、濕潤、半陰的環(huán)境,忌陽光直射和干燥,喜半陰較耐寒。生長適宜溫度20~25℃,越冬溫度3℃,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在肥沃、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中生長良好。龜背竹盆栽可用腐葉土、菜園土和河沙等混合作培養(yǎng)土。小盆每年換盆1次,中大盆每3~5年換盆1次,每年4月中旬換盆為宜。注意適量修剪枯黃葉、老葉。盆栽時,盆底部先放一層粗煤渣塊(粒)作排水層,上鋪一層培養(yǎng)土,種植時加少量磷肥、骨粉、干牛糞、干雞糞等作基肥,促其生長旺盛。
龜背竹生長時期,水分要充足,須經常保持培養(yǎng)土濕潤,每2~3天澆水一次;天氣干燥時還應向葉面噴水,以保持空氣潮濕,掌握寧濕勿干的澆水原則,以利枝葉生長,葉片鮮艷。秋冬季節(jié)可逐漸減少澆水量。淋水過多引起爛根,但仍要保持比較濕潤的空氣,每隔7~10天向葉面噴水,以保持植株、葉片清新常綠。龜背竹較為喜肥,為使其生長旺盛,4~9月每月施兩次稀液肥。生長季節(jié)注意遮蔭,以半陰為佳,忌強光直射,尤其盛夏不能放在陽光下直曬,否則易造成葉片枯焦灼傷,影響觀賞價值。龜背竹經2~3年種植,莖桿過高,達1.5米以上,但不能直立,可插竹竿支撐,防倒伏。大盆栽用1根1.3~1.5米木棒,插在盆中,栽上龜背竹,一防倒伏,二附柱生長茂盛?;驅⑦^高莖桿截莖養(yǎng)殖,讓母株重新萌發(fā)新莖和新葉。冬季需放在10℃以上室內,但最少保持5℃以上溫度,否則葉片會凍焦,同時盆土宜偏干。龜背竹生長期常會發(fā)生褐斑病、炭疽病,可及時噴50%托布津和75%百菌清1000倍液,或50%多菌靈800~1000倍液防治。夏季和冬季通風不良,常在莖桿背面發(fā)生介殼蟲和夜蛾科幼蟲吸汁和吃嫩葉,可人工捉蟲或刷除,最好用40%氧化樂果乳劑1500倍液或40%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液,或40%速撲殺乳油1500倍液噴殺。
龜背竹養(yǎng)殖較容易,可用扦插和播種方法養(yǎng)殖,扦插多于春夏季(4~5月)進行,一般可剪取葉莖頂或帶有2個節(jié)莖段為插穗(如莖段較粗大也可剪成一節(jié)一段),剪去葉片,橫臥于河沙苗床或盆中,埋土,僅露出莖段上的芽眼,放在溫暖半陰處,保持濕潤,接受日照50~60%,30~40天可生根。也可將莖蔓壓入盆土,壓條處可用刀割深至莖干1/3處,割4~5個小刀,經1個月左右長出根后,即切離母株另行種植。
龜背竹以耐陰而著稱,適用室內客廳,走道中擺設與點綴。南方多在院庭中,散植于公園池旁、溪溝、山石旁和石隙中。龜背竹葉片上的孔眼和缺刻,有虛有實,新奇有趣,氣生根懸掛于盆口,古樸雅致。
龜背竹常附生于高大榕樹上,它的羽狀平行葉脈清晰挺露,形似芭蕉,故叫“蓬萊蕉”。龜背竹在拉丁語中意為“綠野怪物”,開花非常奇特,如船底般的花苞,呈黃白色,花大如掌,內藏肉穗,能結果實,果實則為漿果。果實成熟后可用來做菜食,有甜味,香味像鳳梨或香蕉。但要注意果實未成熟不能吃,因為有較強的刺激性。在原產地居民稱這種果實為“神仙賜給的美果”。
龜背竹性喜溫暖、濕潤、半陰的環(huán)境,忌陽光直射和干燥,喜半陰較耐寒。生長適宜溫度20~25℃,越冬溫度3℃,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在肥沃、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中生長良好。龜背竹盆栽可用腐葉土、菜園土和河沙等混合作培養(yǎng)土。小盆每年換盆1次,中大盆每3~5年換盆1次,每年4月中旬換盆為宜。注意適量修剪枯黃葉、老葉。盆栽時,盆底部先放一層粗煤渣塊(粒)作排水層,上鋪一層培養(yǎng)土,種植時加少量磷肥、骨粉、干牛糞、干雞糞等作基肥,促其生長旺盛。
龜背竹生長時期,水分要充足,須經常保持培養(yǎng)土濕潤,每2~3天澆水一次;天氣干燥時還應向葉面噴水,以保持空氣潮濕,掌握寧濕勿干的澆水原則,以利枝葉生長,葉片鮮艷。秋冬季節(jié)可逐漸減少澆水量。淋水過多引起爛根,但仍要保持比較濕潤的空氣,每隔7~10天向葉面噴水,以保持植株、葉片清新常綠。龜背竹較為喜肥,為使其生長旺盛,4~9月每月施兩次稀液肥。生長季節(jié)注意遮蔭,以半陰為佳,忌強光直射,尤其盛夏不能放在陽光下直曬,否則易造成葉片枯焦灼傷,影響觀賞價值。龜背竹經2~3年種植,莖桿過高,達1.5米以上,但不能直立,可插竹竿支撐,防倒伏。大盆栽用1根1.3~1.5米木棒,插在盆中,栽上龜背竹,一防倒伏,二附柱生長茂盛?;驅⑦^高莖桿截莖養(yǎng)殖,讓母株重新萌發(fā)新莖和新葉。冬季需放在10℃以上室內,但最少保持5℃以上溫度,否則葉片會凍焦,同時盆土宜偏干。龜背竹生長期常會發(fā)生褐斑病、炭疽病,可及時噴50%托布津和75%百菌清1000倍液,或50%多菌靈800~1000倍液防治。夏季和冬季通風不良,常在莖桿背面發(fā)生介殼蟲和夜蛾科幼蟲吸汁和吃嫩葉,可人工捉蟲或刷除,最好用40%氧化樂果乳劑1500倍液或40%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液,或40%速撲殺乳油1500倍液噴殺。
龜背竹養(yǎng)殖較容易,可用扦插和播種方法養(yǎng)殖,扦插多于春夏季(4~5月)進行,一般可剪取葉莖頂或帶有2個節(jié)莖段為插穗(如莖段較粗大也可剪成一節(jié)一段),剪去葉片,橫臥于河沙苗床或盆中,埋土,僅露出莖段上的芽眼,放在溫暖半陰處,保持濕潤,接受日照50~60%,30~40天可生根。也可將莖蔓壓入盆土,壓條處可用刀割深至莖干1/3處,割4~5個小刀,經1個月左右長出根后,即切離母株另行種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