龜背竹銹病

   發(fā)布日期:2016-05-25    
核心提示: 龜背竹,(學名:Monstera deliciosa)。又名蓬萊蕉、電線草,常綠藤本植物。莖粗壯;幼葉心形無孔,長大后成廣卵形、羽狀深裂;葉
    龜背竹,(學名:Monstera deliciosa)。又名"蓬萊蕉"、"電線草",常綠藤本植物。莖粗壯;幼葉心形無孔,長大后成廣卵形、羽狀深裂;葉脈間有橢圓形的穿孔,葉具長柄,深綠色。佛焰花序,佛焰苞舟形,11月開花,淡黃色。莖干上著生有褐色的氣根,形如電線,故名"電線草";葉卵圓形,在羽狀的葉脈間呈龜甲形散布許多長圓形的孔洞和深裂,其形狀似龜甲圖案,莖有節(jié)似竹干,故名"龜背竹"。肉穗花序,整個花形好像"臺燈",有燈罩和燈泡。
 

 
    原產(chǎn)墨西哥熱帶雨林中,性喜溫暖、濕潤環(huán)境,忌陽光直射,不耐寒,我國北方均作室內盆栽。
    【簡介】
    龜背竹銹病主要為害葉片。發(fā)病普遍,國內外均有報導。發(fā)病嚴重的葉片病斑累累,影響觀賞。
    【癥狀】
    葉片病斑初為黃色,中央漸變灰褐或灰白色,稍下陷,邊緣有一黃褐色隆起線,病斑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2~4毫米。葉背的病部生出黃色和黃褐色的銹粉狀物,此即為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。
    【病原】
    龜背竹銹病(Pucciniapaullulaf.sp.monsterae)為擔子菌亞門、冬孢菌綱、銹菌目、柄銹菌科、柄銹屬的真菌侵染引起的。病菌的夏孢子初無色,后變黃褐色,近球形,孢壁具小刺,直徑20~29微米。冬孢子黃褐色,橢圓形,雙細胞,具隔膜,在分隔處稍縊縮,兩個細胞易分離,孢壁光滑,具無色孢柄,冬孢子大小24~27×19~22微米。其無性階段為夏孢銹菌[Uredosp.]。在重慶可見病菌有性階段冬孢子,而在廣州地區(qū)迄今僅見其無性階段夏孢子,并以夏孢子作為初次和再侵染接種體。
    【發(fā)生規(guī)律】
    病菌以菌絲體和冬孢子在活寄主體上越夏越冬,次年借助氣流傳播并反復侵染。本病在廣州3~6月和10~11月為盛發(fā)期,高溫和嚴寒氣候消退。病菌主要在病葉上越冬。葉片被銹菌侵染形成壞死組織,往往為炭疽菌乘虛而入,復合為害,加重病情。栽植過密,園圃通風不良,溫暖潮濕的天氣,有利于病害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
    【防治方法】
    1.重病葉片應予剪除燒毀。栽植不宜過密,改善園圃通透性。
    2.發(fā)病前噴灑1%波爾多液保護。發(fā)病期間交替噴灑25%粉銹寧1500~2000倍液,或20%嗪氨靈800~1200倍液或40%多硫浮劑500 倍液,或75%百菌清+70%托布津(1∶1)1000倍液或50%硫磺懸浮劑200~300倍液,交替噴施3~4次。
 
 
免責聲明: 如果本站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,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(jīng)濟損失。
本站未注明稿件來源:西北苗木網(wǎng)的圖/文等稿件,均來自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場和觀點,僅供參考。他人從本網(wǎng)轉載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犯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更正或刪除。
更多>同類知識

推薦圖文
推薦知識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