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地實(shí)拍圖
參考價格
苗木名稱 |
米經(jīng)(cm) |
高度(cm) |
冠幅(cm) |
地徑(cm) |
價格(元) |
單位 |
箬竹 |
- |
50 |
- |
- |
0.5 |
元/棵 |
箬竹 |
- |
80 |
- |
- |
0.7 |
元/棵 |
箬竹 |
- |
100 |
- |
- |
0.8 |
元/棵 |
詳情說明
形態(tài)特征:
箬竹,拼音:ruozhu。(學(xué)名:Indocalamus tessellatus (munro) Keng f. )竿高0.75-2米,直徑4-7.5毫米;節(jié)間長約25厘米,長者可達(dá)32厘米,圓筒形,在分枝一側(cè)的基部微扁,一般為綠色,竿壁厚2.5-4毫米;節(jié)較平坦;竿環(huán)較籜環(huán)略隆起,節(jié)下方有紅棕色貼竿的毛環(huán)?;X鞘長于節(jié)間,上部寬松抱竿,無毛,下部緊密抱竿,密被紫褐色伏貼疣基刺毛,具縱肋;籜耳無;籜舌厚膜質(zhì),截形,高1-2毫米,背部有棕色伏貼微毛;籜片大小多變化,窄披針形,竿下部者較窄,竿上部者稍寬,易落。小枝具2-4葉;葉鞘緊密抱竿,有縱肋,背面無毛或被微毛;無葉耳;葉舌高1-4毫米,截形;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,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20-46厘米,寬4-10.8厘米,先端長尖,基部楔形,下表面灰綠色,密被貼伏的短柔毛或無毛,中脈兩側(cè)或僅一側(cè)生有一條氈毛,次脈8-16對,小橫脈明顯,形成方格狀,葉緣生有細(xì)鋸齒。圓錐花序(未成熟者)長10-14厘米,花序主軸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;小穗綠色帶紫,長2.3-2.5厘米,幾呈圓柱形,含5或6 朵小花;小穗柄長5.5-5.8毫米;小穗軸節(jié)間長1-2毫米,被白色絨毛;穎3片,紙質(zhì),脈上具微毛,穎長5-7毫米,先端鈍,有5脈;第二穎長7-10.5毫米(包括先端長為1.4-2毫米的芒尖在內(nèi)),具7脈;第三穎長10-19毫米(包括先端長為2.3-2.7毫米的芒尖在內(nèi)),具9脈;外稃長11-13毫米(包括先端長為1.7-2.3毫米的芒尖在內(nèi)),背部具微毛,有11-13脈,基盤長0.5-1毫米,其上具白色髯毛;內(nèi)稃長約為外稃的1/3,背部有2脊,脊間生有白色微毛,先端有2齒和白色柔毛;花藥長約1.3毫米,黃色;子房和鱗被未見。筍期4-5月,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:
生于海拔300-1400米的山坡路旁和靠溪流、小河岸邊等處。普遍見于南方地區(qū),尤其是長江中下游以南廣大流域。
植物栽培:
分株繁殖。春秋兩季采用成叢挖取母竹進(jìn)行分株,修剪下部枝葉,勿傷鞭芽、鞭根,多帶宿土移植于盆中,壓緊、澆水保濕。新筍發(fā)生后要注意保護(hù),防止損傷;置于陰濕處,待新芽萌發(fā)后,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。栽種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,若太深竹筍破土困難,若過淺竹筍出土后細(xì)而弱。根據(jù)竹鞭長度(一般40至50厘米),挖成長條穴,埋入竹鞭,覆土后踏實(shí),澆足水。
應(yīng)用價值:
箬竹生長快,葉大、產(chǎn)量高,資源豐富,用途廣泛,其稈可用作竹筷、毛筆稈、掃帚柄等;其葉可用作食品包裝物、茶葉、斗笠、船篷襯墊等,還可用來加工制造箬竹酒、飼料、造紙及提取多糖等;其筍可作蔬菜(筍干)或制罐頭;其植株可作園林綠化。箬竹葉、筍及產(chǎn)品,藥用價值高,對*癥特有的惡液質(zhì)具有防治功效。箬竹除大量野生外,已進(jìn)入人工豐產(chǎn)栽培。